融·荣:三语同传之漫漫长路——巩婧恬老师分享语言学习与口译心得
发布时间: 2025-03-26 浏览次数: 10



按:人工智能的不断精进,对包括外语在内的很多学科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面对如此变局,外语学习者与研究者该如何自处?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努力将党建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相融合,推动日语学习者在学好日语的同时也能自由运用英语(即跨语种的“融”),鼓励日语语言文学研究者与其他语种和专业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多切磋(即跨学科的“融”),以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是为“融荣”学术沙龙的初衷。



313,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的巩婧恬老师受邀在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围绕“语言与口译的学习、语言学习心得以及人类译员与AI的优势”进行了分享,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语言与文化交融的思想盛宴。此次学术沙龙由日院张绍铎书记主持。


一、语言与口译学习经历

巩婧恬老师在讲座中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语言学习与口译经历。作为一名汉日英三语同传译员,她的语言之路始于扎实的基础学习。从外语的启蒙到逐步进入专业口译领域,巩婧恬老师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语言学习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积累,更是长期的耐心和反复的练习。她谈到,发音和语法是任何一名口译员必须打牢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时从容应对。

巩老师特别提到,可以通过大量背诵课文和笔记,强化自己的语言记忆和理解能力。她还分享了自己与室友用英语交流的经验,这种实践虽然一开始可能不适应,但却极大地提高了她的语言流利度和跨语言思维能力。对于口译员来说,语言的流利与准确不仅仅依赖于知识,更是思维和文化认知的快速转换。


二、语言学习心得:兴趣与思维的双重驱动


在谈到语言学习心得时,巩老师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认为,只有真正对语言产生兴趣,学习才会变得充满动力。她表示,正是因为对语言和文化的热爱,才能让学习不再枯燥,反而富有乐趣和探索精神。


她还特别强调了语言学习中的思维转换。她提到,语言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词汇和句型的积累上,更要关注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比如在翻译中,面对一个词语时,不是简单地通过直接翻译,而是要通过分析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来准确理解并传递信息。她举例说明了“虚”字的翻译,如何根据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来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此外,巩老师也分享了她在口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体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不同语言的交汇中,译员不仅要传递信息,还需要理解说话者的情感、语气和文化背景,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信息的深层含义。


三、人类译员VS AI:人类的优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强大。对此,老师认为,尽管AI在翻译速度和效率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在人类译员所特有的领域,AI仍然无法替代。人类译员的优势在于情感传递和文化理解,AI无法模拟这些细腻的能力。口译也不仅仅是将语言从一个表达形式转换为另一个,它还承载了说话者的情感和语气,这是机器翻译难以做到的。她举了一个例子,在口译中,不仅要精确传达信息,更要传递出说话者的情感色彩和语气停顿,而这些细节往往对理解信息至关重要。AI翻译虽然在词汇和语法的处理上已经非常精准,但对情感、语气和文化的深度理解仍显不足。灵活应变能力,也是人类译员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紧张的口译环境中,译员需要迅速反应、及时调整,而AI系统则受到程序和数据库的限制,难以在突发情况下做出灵活应变。虽然AI翻译技术不断进步,但“人机互动与信任建立”依然是人类译员所独有的优势。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情感共鸣,是机器暂时无法复制的。



总结

语言的学习与口译的实践,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漫漫长路。巩婧恬老师通过她的分享,带领大家探索语言的奥秘,展示了人类译员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不可替代性。最后,她以“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is the limits of my world.结束了精彩的分享。

之后多位同学利用这难得的机会,进一步向巩老师请教语言学习与翻译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