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学术讲座回顾|王众一:“译道”与“译术”
发布时间: 2025-03-26 浏览次数: 10



为庆祝上外建校75周年和日语专业设立65周年,并激发在校学生的学术热情,我院举办校庆学术系列讲座。1122日,我院特别邀请《人民中国》前总编辑、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王众一教授,开展题为“译道”与“译术”:跨文化传播与翻译实践的思考学术讲座。讲座由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院长高洁教授主持。



王众一教授以近代中国翻译准则“信、达、雅”为起点,深入分析严复、林纾两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严复侧重“信、达”,而林纾则更强调“雅”,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代功能翻译理论相契合。结合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王教授进一步阐明了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的翻译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翻译是创造性的工作,灵活性与实践性非常强。在讲座中,王众一教授指出了中日语言要素相互渗透的现象,并讨论了在当今时代如何理解“信、达、雅”的境界。王教授提出,“信”是硬道理,“达”是软功夫,而“雅”则是巧实力。翻译需要理论和实践并重。王众一教授介绍了德国翻译家卡特琳娜·莱斯的功能翻译论三分法,并通过示例帮助同学们避免常见误区。



 “归化”和“异化”理论是王众一教授分享的一个重点,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语言创造性转换的可能性。涉及了影视、诗歌、时政等多个领域,在尊重原作者与关怀读者之间寻求平衡。并提出跨文化传播的目标——进入“化境”,即由一种语境几乎无损失地进入另一种语境。在人工智能时代,能够精通双语背后的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好跨文化意识的译者才有生存空间。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翻译的实操策略,对于从事跨文化传播与翻译实践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王众一教授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和深入思考,既讨论“信达雅”“归化”“异化”等理论问题,又结合积累深厚的实践案例,给出了跨越文化完成语言的创造性转换的路径。



王众一教授简介

深耕《人民中国》采编译业务35年,欧美同学留日分会、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中华日本学会、北京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中日友协理事、孙平化基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中国外文局日语首席翻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特别顾问、前总编辑。博士生导师。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