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之际,青年仿若熠熠星辰,肩负着照亮未来之路的重任。
引言:
近日,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以 “时代使命 青年力量” 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收到了同志们的踊跃投稿,大家从不同视角分享了自己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的感悟和心得,展现了一名青年对于时代使命的理解与担当。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佳作,去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青春激情吧!
正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学生党支部
王泽胜
民生“小”问题,体会大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中经常会问起农村厕所改造问题,在视察村容村貌的时候会详细了解具体民生情况,不断强调“小厕所,大民生”。因为自己本身就很注重卫生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厕所的环境,所以看到习总书记能够关注到百姓生活的细小方面,真的非常感动,体会到了总书记一以贯之对于人民真切质朴的情感和对待工作真抓实干的品格。《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每每读到这个故事,总让我觉得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同志与习总书记在眼前重合了。
根据赵胜利同志的回忆,当时在陕北农村,生活已经很艰苦,所以对于上厕所这件事就更加不讲究。简陋的程度据书中记载就是“男人站在里面方便,有时外面路过的妇女都能看见。”厕所一般就是挖个坑,用木头,桔梗,土坯在四周随便一挡就出现了俗称的“茅厕”。而习近平同志被委派到赵家河后,就动手将旧的厕所拆掉,重新用砖和石头砌,扩大了面积,加高了围墙,并且将男女分开,这样就更加方便且卫生,也引来了大家的效仿。这件“小事”让总书记牵挂了四十余年,脱贫攻坚保卫战打响的时候,习总书记对于“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习近平同志从政40多年,总能从细微处观察到大问题,从不会因事小而不为,一直强调民生工作每一件事都要一抓到底,着力改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这样的民生“小”问题,让我体会到总书记对于人民的切实关心,体会到总书记的大情怀,让我觉得能出生在新时代,生长于红旗下无比幸福骄傲,所以也希望自己能够积极向共产党靠拢,为服务人民群众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从不放弃读书和思考
一直对于读书和思考这两件的事有着不算透彻的理解,好像按部就班的生活,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考试,再不断思考提升自己,然后又不断学习,如此循环往复,并没有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而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看到习总书记即使在知青插队落户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带着两箱的书籍研读,我才明白,习总书记现如今一系列重要的讲话都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与智慧,能够引经据典,掌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这都与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注重学习和读书有关。我想读书的意义应该就是“厚积薄发”,它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却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生活当中,可以凭借阅读构建起自己的小世界,一个能体恤温柔,清解苦难的地方。习总书记现如今在每一项国家决策中都能够体察到人民真正的需要,切实做到了先认识世界,再改造世界,直至现在仍身体力行地读书,带领着全党及全国人民共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而“厚积”,共同期待着未来的“薄发”。
我想这本书也在启示我无论何时都不能停止学习,读书和思考是为了能够让我寻找到真实的自我,找到真正想做的事,向往的地方,去体会这个世界上不一样的生活。一本本书里面装着的是一个个世界,而我无论翻开哪一本,都会变成主人公,于是读书,世界便在眼前。作家林语堂曾说:“读书,可茅塞顿开,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灵性。”也许那时候的习近平也不懂为什么读书,但求知欲与探索欲让他能够自发地研习,真的让我觉得无比钦佩。希望自己也能够多像总书记学习,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能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真正体会读书的意义,即便没有富庶的生活,仍能拥有富庶的生命,成为我面对今后人生的底气。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戴亚云
在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深感震撼与启发。这本书通过访谈当年亲历者、用大量图片还原当年场景等方式,生动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七年来的艰辛历程和丰富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群众情怀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书中详细描述了习近平在插队期间的生活和工作情况。那时,他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在窑洞里,吃着粗粮杂粮,但是他不畏艰难,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可能难以想象那种恶劣的生活条件,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习近平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民的疾苦和生活的不易,为他后来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习仲勋和习近平父子在困难条件下展现出的乐观精神也让我印象深刻。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生活的挑战,他们没有抱怨,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克服困难。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困境。
通过与人民群众的同甘共苦,习近平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这种公仆情怀是极其宝贵的,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人民的服务者,我们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习近平的一些优秀品质,比如勤奋好学、正直善良等。这些品质不仅让他在当时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敬,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努力向这些优秀品质看齐,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总的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书籍,更是一部反映人性光辉和伟大精神的佳作。它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奋斗和奉献,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坚信,只有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刘丽华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采访的形式,让我们从不同人的描述中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度过的七年知青生活。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观,人生观,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扎根群众的信念。我们从书中汲取到了成长的力量,深刻体会到了信仰的鉴定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对当代青年塑造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指导意义。
1969 年 1 月,年仅 15 岁的习近平响应“上山下乡”号召,从北京来到陕西梁家河村,克服种种困难,在他后来的描述中,谈到“过五关”,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不仅是适应农村生活的过程,也是不断磨练意志,鉴定信念的成长之路。在七年磨练中,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全身心投入到为群众奉献的工作中。他和村民门一起打井,解决村里缺水的难题;带领人们建起沼气池,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创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从老百姓的实际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干好事,办事实,深受当地群众的信任与尊重。
在所有上山下乡的知青中,习近平总书记有“三个最”:他是“老三届”知青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他酷爱读书,来到两家村时带着沉沉的箱子,装着满满的书,这是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谈到的。他一边劳动,一边利用所有零碎时间读书,每天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把脸都熏黑了。可以说,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他有执着的信仰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虽然有“黑帮子弟”的身份,但他坚持不懈,先后写了八份入团申请,写了十份入党申请书。一次次碰壁并没有挫伤他的决心,他执着的追求,艰苦的磨练,群众的信服,终于使他入党的愿望得到批准,而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为了百姓,他更是计划 74年不上大学,为了多为梁家村老百姓做点实事。而 75 年被推荐去清华大学,也是为了更好地深造,更好地为人民做事。
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为他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梁家河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总书记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国防部长秘书,但他主动提出要到基层去,回到群众当中。不仅如此,离开梁家河后,他从未忘记当地群众,多次对有需要的群众伸出援手,不忘初心。
总书记的这段经历深深打动了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到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期待的那样,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物质条件充裕,但更不能忘记底层人民的辛苦,要以总书记的经历为榜样,做到扎根基层,依靠群众,以解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陶钧琛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经历,也是思想和精神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他积极参与劳动,与当地农民一同生活,共同克服困难。通过这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他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更深刻理解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逐步树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
“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最苦”就是对当年梁家河的描述。“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整个社会文化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知识分子,习近平住在简陋的窑洞里,吃着粗茶淡饭,工作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然而,他迎难而上,在不断的劳动中锤炼了自己的意志与品质。他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不仅如此,他坚持在困境中汲取知识,不断地通过阅读和思考提升自己,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的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不仅是艰苦的劳动岁月,也是他不断自我提升、不断追求真理的岁月。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就明确认识到,思想和理论的力量是指导实践的指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中,我深感青年时期的奋斗对于一生的重要性。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尽管没有像习近平同志那样经历极端的艰难岁月,但在科研学习的道路上,也常常面临种种困难与挑战。比如,论文的修改、时间的紧迫、生活与工作的不平衡等等,这些都曾让我一度感到迷茫和焦虑。然而,正是从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中,我明白了奋斗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途径,更是我们应对时代挑战、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们每一位青年都应以奋斗为荣,勇敢面对挑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科研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在社会实践中,我将始终牢记服务人民的初心,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化作行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始终保持奋斗的姿态,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共同见证和创造新时代的辉煌。
阅读了这四位同志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感悟,我们仿佛沿着时光的脉络,探寻到了青年理想与担当的熠熠光辉。
那是在艰苦岁月中坚守初心的执着,是面对挑战时奋勇向前的勇气,更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的壮阔情怀。
策划 | 日院党建中心
文案 | 各选手提供
排版 | 张艺佳
责任编辑 | 刘飞 李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