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回顾 | 新时代日语语言文学前沿研究高端论坛
发布时间: 2019-11-19 浏览次数: 2234

1117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主办的新时代日语语言文学前沿研究高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召开。

本次论坛设语言学和文学两个分会场,来自中日两国的近100名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语言学分会场内容涉及语言类型学、词典编纂、语料库、日语叠词、虚词与实词等多个主题,文学分会场涉及文学运动互动交流、仪式的多样性、日本战后的家庭乌托邦、宫泽贤治视野中的近代日本、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希望”主题、日本文化人战争责任研究等内容。语言学和文学分会场共16名专家的报告为大家献上了一场异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学术盛筵。与会老师和同学聆听了这次会议,并与报告人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野田尚史教授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论述了适合日语学习者使用的字典的理想形式,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日语母语者与非母语者的共同努力。


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张麟声教授就日语的主语与主题做了发表,并将汉语与日语进行了对比,提出世界上的语言应分为主语优先和主题优先两种类型的主张。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徐一平教授利用语料库搜集了大量日语名词叠词用例,并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对语料库的功能与作用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陕西师范大学彭广陆教授以剧本台词为对象,从对话重复现象、同一发言者的发言重复现象、完全重复、连续重复等四个角度,对汉日语中的重复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和探讨了重复现象的重复次数、语法及语用意义等内容。

上海外国语大学许慈惠教授从传统词汇语义学和认知语义视角出发,在概观并揭示实词的性质及原型义与多义之间的语义关系特性的基础上,解释虚词本质义与多义关系和实词的典型义与多义关系的区别,指出原型范畴理论并不适用虚词本质义与多义关系的解释。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毛文伟教授运用语料库,从中国日语学习者使用功能辞的频率、功能辞的误用以及在接续、搭配上的母语干涉现象这三个角度出发,总结了中国日本学习者在功能辞使用上的特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院长盛文忠教授从认定基准、复数标记、存在表现、语态、有定无定、格标记等多个方面出发,对汉日语生命度表现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日本崇城大学单援朝教授从日中文学关系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解读《战旗》对郭沫若、成仿吾的采访梳理,探讨日中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交流的实态和意义,考察最终指向东亚同时代文学史的建构。


复旦大学李征教授围绕战争记忆经典之作宫本辉的作品《泥河》,探讨了该作品中描写的细节与战争记忆有何种关联、该如何把握从整体上这种关联并给出细致的文学阐释等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曾峻梅副教授通过分析小岛信夫长篇小说《拥抱家族》中旧居到新居的变化与家庭关系的连动,认为《拥抱家族》揭示了现代家庭的悖论:三轮夫妇以住宅塑造家庭的理想形象,同时也被温馨家庭的理想所束缚、禁闭。


日本都留文科大学田中实教授围绕村上春树的《丢弃小猫》这一自传式的散文,探讨了书中蕴含的“父与子”的问题、“地下二层”的意义等内容,提出村上想要通过这篇论文传达的是生命的宝贵这一主旨,并且尝试证明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事实。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教授周异夫指出宫泽贤治的诗歌与童话中往往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但与此同时其文学作品中也透露出他眼中的近代日本、投射出他眼中的近代文明。


南京邮电大学梅定娥副教授针对在日本国内充满异国情调的横滨“南京町”在近代日本文学中是如何被表现的这一问题,给大家展现了不同的“南京町”的风貌。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院长高洁教授聚焦森鸥外的《寒山拾得》,解读作家对于寒山拾得这一“中国题材”的阐释,揭示出以森鸥外为代表的具有深厚汉学修养的明治文豪们如何利用中国题材进行文学创造。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世华教授提出近现代文学中占据主流的似是对“希望”主题的书写,主张平成时代是一个天灾人祸横行的时代,但文学创作对“希望”主题的探讨未曾停止。


复旦大学王升远教授聚焦于日本文化人战争责任研究的方法论,提出对日本文学家战争责任学术论述至少应在材料、视野、观念和方法上处理好“里三重”和“外三重”六重关系。前者包括公私关系、言行关系、情理关系,后三重包括历史性的纵向关联、跨界讨论的横向关联以及战后国际政治文化语境的内外关联。


本次论坛为中日从事日语语言学和日本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相互交流平台,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碰撞智慧,发散思维,共同交流,激发了学术热情,活跃了学术思维,提升了学术境界,同时也为我院学生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使同学们对日语语言学和日本文学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