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 日院学子探访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行走中的主题班会”
摘要:日院学子探访乡村振兴示范村
引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青年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学习,10月11日,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组织部分本科生赴松江区泖港镇朱定村,深入感受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变化。这既是一次实践活动,也是一次行走中的主题班会。

朱定村位于泖港镇的中心位置,距泖港镇政府5公里,松江城区23公里,属于保留保护村。村支部薛书记为我们介绍道:朱定村目前占地2.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10户,1700余人。农业以耕地为主,主要产业是水稻种植,推行“稻芹轮作、稻菜轮作”。此外,朱定村还重点发展菌菇产业,开发智能菌菇厢房。

朱定村的农宅别具特色。在保留原始基底基础上,对其进行风貌提升、房屋加固。粉墙黛瓦,水乡之风,在营造优美乡村风景的同时,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党的二十大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为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团结、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朱定村以“药食同源、本草朱定”为主题创建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希望为村民创设健康生活的氛围。此外,传统手工艺“制衣文化”也在朱定村得到了保留与传承。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绍铎指出,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真正走到基层中去。学院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引导青年学生立足“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实践主题,结合专业学习开展了一系列实践调研活动,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乡村振兴事业,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青春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开放的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进一步深化改革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文明乡风建设”,这些都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关键所在。张书记还强调,仅仅通过阅读《决定》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将劳育和德育相结合,真正走出去,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切身体会。

活动开始前,村委会提前准备好了种植的风雨兰和铲土浇水的工具,并详细向同学们讲解了种植步骤。活动中,同学们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挖土,有的负责打水搬运水桶,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枯草丛生的花坛顿时变得生机勃勃。整个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配合默契,各个环节井然有序,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深化了同学们对农业种植的理解,激发了同学们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信心与决心。




在村民的带领下,同学们手持铁锹、铲子,开始了第二项活动——挖红薯。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如何正确使用工具等实用技能,更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生代表王佳莹说:“我们拿起小铲子,一铲铲地翻开泥土,或是为寻得红薯惊呼,或是为亲手挖出红薯喜悦。村民们热情地分享着红薯的种植技巧与收获经验,那份淳朴与热情,让人深感乡村生活的温馨与满足。”





最后是学习制作非遗文化盘扣技艺。盘扣颜色绚丽多彩,外观多种多样,是中国独有的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在袍、褂、衫、裙等服饰中,都能看到盘扣的影子。村民向同学们介绍了盘扣的发展文化,展示了众多花样的盘扣作品,并亲手指导同学们制作盘扣。此次盘扣制作学习活动让同学们体验劳动快乐、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加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对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充满了敬佩,深刻体会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



活动感想
舒亦何
朱定村的发展变化是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发展活力和美好前景。我意识到,如何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应用到农村发展中,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作为新一代年轻人需要思考的课题。
季兆来
我感受到朱定村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战略的支持和驻村书记等奋斗在一线的党员的无私付出,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双手谱写的致富篇章。我们应当以朱定村的广大党员和农民为榜样,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贡献青春力量。
结语
朱定村,这个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正以它独有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朱定村的成功实践是党员干部和村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学生代表吴洪锐说:“我们也应当学习他们的优秀作风和创新实践,为中国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将以此为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我也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持续努力,才能让农村更美好,让农民更幸福。”

策划 | 日院党建中心
文案 | 才金可
摄影 | 倪骁颖 朱诗语 周彦廷 李茗远
排版 | 窦宇涵
责任编辑 | 刘飞 李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