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主题教育  百年党史大家讲第四期
发布时间: 2023-05-21 浏览次数: 123

主题教育|百年党史大家讲第四期


摘要:百年党史大家讲第四期


学史明志一百余年征程传精魂

推古及今主题教育思想开新篇

引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为进一步树立正确党史观,激励广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导莘莘学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围绕团结奋斗、挺膺担当等主题,开展主题为“共讲百年党史,强化使命担当”的学习教育活动。

基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做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目标,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积极响应学工党委号召,配合开展“百年党史大家讲”微党课录制活动。学生党员将结合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主讲微党课,带领大家回望百年征途,知典而怀本,铭故而求进。

本期为大家讲述党课的是学生党支部的魏子欣、范梦梦。


正文:

本期微党课的主题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在这里,学党史,寻初心。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在南昌路100弄的小弄堂里,有这样一座砖木结构的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这里就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党组织的诞生地。

1915年的9月,陈独秀在上海的嵩山路创办了《青年杂志》,在第二年就更名为了《新青年》。

今天我们将前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学习党史,寻见初心,体悟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南昌路100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看似平凡的石库门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是《新青年》杂志办刊地,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在这里出版刊物,翻译、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第一份机关刊物,推动了建党工作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因反抗袁世凯失败,被迫流亡日本。眼看国内危机日益严重,陈独秀忽然觉得同辈人已经老去,改造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于青年一代。1915年,带着“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的先进想法,陈独秀自日本回国,于915日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旨在以“民主”和“科学”的武器,冲击封建专制主义,改造国民性,从思想上谋求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出路。自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迅速由上海扩大至全国。

1917年初,陈独秀应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20年,陈独秀赴上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新青年》由北京迁回上海,由陈独秀一人担当主编。这一改变,从组织上加强了共产主义小组对《新青年》的领导,为《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的机关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20年下半年到1921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多达130多篇,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1921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来到上海,与李达、李汉俊建立联系,经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北京的李大钊联系商议,确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本次微党课的学习,我们真切领悟到了革命先烈以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图存新道路的艰苦,寻见了无数先进党员的伟大初心。

作为预备党员,我们更要日夜兼程,挥斥方遒。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勇担历史重任,争做新时代“觉醒”青年,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结语:

前人涂脂膏于原野,发壮志于险境,挽国难于将亡,回狂澜于既倒,如是百年,方有如今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繁荣昌盛。只有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我们才能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深入贯彻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加强教育活动的“高度”“深度”“广度”“效度”,做到紧跟党需、为党育才。铭此于心,践此于行,高校树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在此全局性、基础性的活动加持下,引领着学生谨记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理念,肩负起新时代的青年责任与使命,在奋力开拓新征程中实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