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女子大学进修见闻一 长崎初印象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王少荣
在学校、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有幸成为日院与活水女子大学行政进修项目成员,在长崎进行为期三周的工作体验。感谢学校、学院领导提供的机会,可以近距离感受日本高校的管理模式,比较中日学生事务管理差异,借鉴日本高校的管理经验,必将对我今后的学生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一月八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我顺利到达长崎机场,但是在办理入关手续时遇到问题,入境单上要填写住址,因为活水有老师来接机,我没有刻意记住住宿地址,靠着之前恶补的英语与工作人员沟通,讲明来长崎的事由,最后才得以放行。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情,但也提醒我任何事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一切可能遗漏的细节。在日后的进修中,我的这个想法不断得到印证。
从机场去活水的路上,我细细打量起这座海滨城市。群山环抱下的长崎很有重庆的感觉,长崎人依山造起各种建筑,与上海高楼林立不同,长崎的建筑都不高,错落有致,处处洋溢着欧式风情。记得央视《大国崛起》纪录片几次提到长崎,它是日本最早通商的口岸,也是闭关锁国时代日本唯一开放的口岸,这座城市体现了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是日本近代学习西方的有力见证。活水东山手校区附近的荷兰坡,是江户时代与日本贸易往来的荷兰人聚居地,日本当时的海关也设在那里,后来成为长崎有名的旅游景点。活水女大国际交流中心宿舍就在荷兰坡上,每次出门会看到形形色色的游客在荷兰坡碑柱前拍照,内心无比荣幸能近距离感受历史。
看惯了上海街头的熙熙攘攘,初来长崎人烟冷清很不习惯,后来才知道长崎人口规模跟中国小县城差不多。路上行人多以中老年为主,很少看到儿童或青少年,这一定程度反应了日本的社会问题,近些年,老龄化、少子化成为是日本社会发展的瓶颈。长崎的干净不是能用语言描述的,放眼望去,街道路面干净整洁,没有一点污渍垃圾,每个店铺自觉保持卫生,不会出现乱倒污水垃圾的情况。店面规模不大,但是物品摆放整齐条理,店员都在勤恳有序地忙碌,看到顾客会热情地打招呼。长崎街头有各种袖珍的小汽车,车身比国内要小一圈,大概是出于长崎道路不宽,减少车身负重和尾气排放考虑吧。长崎的空气质量不错,在上海当惯了吸尘器,来到长崎仿佛置身氧吧。
第一天到长崎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垃圾分类,长崎政府将垃圾分类做成各种宣传册,配上各种形象生动的图片,超市出售专门垃圾袋,但是他们的垃圾分类太过详细,有十种之多,以致于每次扔垃圾都犯难。政府规定在指定时间回收垃圾,可燃垃圾每周一、四,而其他垃圾只能周三。日本国民对垃圾分类非常配合,即使没有监督,居民们也会把垃圾袋封好,一些纸盒等可再生资源都捆绑整齐。我们国内也在提倡垃圾分类,但是一般分类较为简单,而且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监督手段,成效不是特别明显。后来活水老师介绍说,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日本也出现过严重的环境问题,政府和国民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很多方面采取了措施,才有了今天干净的长崎。也许现在中国就是当年的日本,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让环保进一步成为全体国人的意识。
长崎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是战争让城市付出的代价。在原子弹爆炸纪念馆,我看到了这样的数据,二十四万人口中七万多人丧生,七万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爆炸让整个城市多年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一幅幅照片展示着当时的惨状,让人触目惊心。但是受伤的长崎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长崎人振作精神,重建家园,让今天的长崎沧桑中更显璀璨。长崎政府重视保护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史料,用史料教育国人珍爱和平,在纪念馆旁边建造了寄托人民美好愿望的和平公园。每年的8月9日,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观原子弹爆炸纪念馆,送上学生们亲手折的纸鹤,寄托他们呼唤和平、废除核武器的愿望。并由当年幸存下来的老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战争的残酷性,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这些生动详实的素材直观呈现了战争的破坏性,对青少年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长崎的夜景可以用温情脉脉来形容,2012年,长崎与香港、摩纳哥获得“世界新三大夜景”美誉,异国情调的建筑物、船舶云集的港口、闪烁迷离的霓虹灯,多元文化在夜色中交相辉映。忘记了历史镇痛的长崎,用今日的美景告诉世界:和平才是人间最美的风景。